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Web2.0網站的獲利模式

上個禮拜看到了一則新聞「Web 2.0網站用戶參與度差 維基百科例外」指出目前Web 2.0網站的多數使用者是以瀏覽為主,真正提供內容的不到1%。這篇報導提醒了我們思考一個點,Web 2.0以分享為主的精神,是不是真如我們所說的如此受到青睞?而Web 2.0的網站,會不會又是另一個泡沫的開始?而所謂的Web 2.0服務,獲利模式又從何而來?

Web 2.0雖然應該不能算新的東西了,但到底什麼是Web 2.0到現在大家還是眾說紛云。所以在思考Web 2.0的時候,我還是會習慣回到 Tim O'Reilly and John Battelle 原始的定義,根據 Tim O'Reilly 的說法:「Web 2.0 is the business revolution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caused by the move to the Internet as platform, and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for success on that new platform.」,而Web的特色應該有下面幾點:

  • The web as a platform

  • Data as the driving force

  • Network effects created by an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 Innovation in assembly of systems and sites composed by pulling together features from distributed, independent developers

  • Lightweight business models enabled by content and service syndication

  • The end of the software adoption cycle

  • Software above the level of a single device, leveraging the power of The Long Tail

  • Easy to pick up by early adopters

    - By Tim O'Reilly and John Battelle


以我們應該可以理解到,Web 2.0基本上就是把Internet當成是下一個商業競爭的環境,而這個由網路所串起來的新市場會出現一些全新的規則,全新的利基。但基於這樣的定義,我們可以研究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所以我決定把接下來的討論focus在「Web 2.0網路分享平台」的獲利模式,只就如WikipediaFlickrBloggerGoogle Earthdel.icio.us這一類分享群眾智慧為主的公司來討論。而不去討論有關Salesforceservice on demand或是skype這種功能性太複雜的公司。


說到分享群眾智慧,我自己對「Web 2.0網路分享平台」的理解是「這是一場利用網路的特性滿足『人性』的科技應用」。所以說在我的認知裡,判斷Web 2.0網站的方式其實不應該只是著重在「使用者可不可以分享」,而是「能不能讓使用者無痛分享、無痛連結、無痛創造」,無痛,才是重點。


在分享的概念上,我認為人想要分享的心通常是建築在無痛的分享上。除非有實質等量的回饋,否則多數的人是不會願意花太多心思去分享的。不是因為不願意分享,而是當我們得花太多心思分享的時候,這樣的分享會變成一種犧牲,而願意犧牲當然有,只是這樣的人不足以讓網路轉變為niche


而Web 2.0之所以讓「網路分享平台」的變成了一個大家慢慢重視的niche,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因為技術的發展,網路平台已經做到可以讓我們近乎無痛分享,所以我們願意分享。以blog技術為例,以前寫下一些東西跟朋友分享,你可以寫完之後給身邊的人看看,跟他們討論一番;不然就是去投稿或出書,這樣每個人都會看的到。對於寫下來東西,有些人(像我)是不在乎把寫出來的東西拿給陌生人看的(甚至希望越多人了解越好!)。而網誌的出現,讓你可以把想說的話寫下來,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分享你的喜怒哀樂。而且你可以視你的需要來分享內容,話多的我可以一次寫很多,話少的人可以只寫個爽字。 「因為想說、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說,所以我說。」而這在無痛的情況下,多數人其實是樂於分享的。所以就創造了Web 2.0概念中的Network effects created by an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而在讓我們以有名的Wikipedia為另外一個例子,很多人說,Wikipedia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人願意整理資料,而有一群人願意修改資料,所以讓這個目前可說是世界最大的網路百科出現。那,這樣也算是一種無痛分享嗎?我覺得是的。讓我們回想一下,對傳統的百科全書而言,當我們發現書中的解釋有誤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不管他,但一定會有人(而且想必不會只有一個)寫信去要求書商訂正,或是自己在書上寫上註解。而Wiki只是提供了一個管道,讓這些訂正函可以直接被訂正,而對於這些訂正的人來說,這個動作只需要花他不到幾分鐘的時間。而這群找資料與願意順手訂正資料的人,就創造了WikiWeb 2.0的另一個特色:Innovation in assembly of systems and sites composed by pulling together features from distributed, independent developers。這些分散的個體其實本來就是存在的,只是讓他們集合起來很難,而網路讓這樣的情形變簡單了而已。


有了上面這樣的認知之後,我接下來想解決的疑問是:「提供Web 2.0網路分享平台網站的獲利模式是什麼?」沒有獲利來源的話,Web 2.0似乎就只是個理想中的世界,就只是個可預期的網路泡沫了。


這時候就回到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當大家都要求著「無痛的使用網路」,而網路服務的使用又是一筆不少的支出的時候,誰是那個付錢的人,而誰又是出錢的人?出錢的人又要怎麼把錢賺回來?讓我們來觀察幾個所謂Web 2.0的網站,研究一下他們如何獲利,而利基又在哪裡。


首先是網路的龍頭老大Google,在Web 2.0的網站範例中,Google可以說是Wikipedia之外最佳的典範,他的BloggerGoogle MapsGoogle EarthGoogle Video等,都是在滿足群眾分享需求的服務。而在Google第一季的財報,有超過62%的收入來自己Google搜尋引擎的廣告,而有37%其是來Google與合作伙伴的廣告-Google AdSense。換句話說,Google提供了這麼多可以分享的機制如Google EarthGoogle MapsBloggerGoogle Video等一大堆的功能,但他真正的收入來源事實上就只有網路廣告收入。也就是說Google的獲利模式大致如下:

簡單來說,Google的平台是建造一個好的環境給所有的使用者,而讓使用者習慣使用Google的搜尋引擎,進而建立一個很好的廣告環境,並且用自家的搜尋技術,把廣告傳達給需要的人,並從中得到廣告的收益。所以Google想做的,就是用盡一切辦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不從一般使用者的身上獲利。


Googlemodel非常的符合大家想要享受但不想付錢的心,但Google這套business model是大概也只有Google做的到,其他的公司很難從這套模式中得利。所以我們再來看,根據我們前面說過的,要滿足使用者「無痛分享」的需求中,Google以外的服務可以有哪些可能的獲利模式?


我們首先要來看的是blog相關的網站,從我的上一篇文章「Blogger的游牧行為與Blog的獲利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Blog所提供的服務中,獲利模式的來源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1. 刊登告(搜尋頁、首頁、相簿、網誌)

  2. 招收付費

  3. 企業建立Blog為活動宣傳,節省經費。

  4. 業建立Blog為形象宣傳,建立無形收益。

  5. 特定人士建立blog,並為其行銷,並從中獲得相關手續費。

樂多網誌的blog結合拍賣,相信在未來也可能成為樂多網誌的另一個收費來源。而Blog所支持的Google AdSense,把廣告利率分享給bloggers的方式,也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因為如果分享可以獲利,這非但是無痛分享,更是有形的滿足。


所以我們可以看的出來,目前在Blog相關的服務提供商,主要的獲利來源還是廣告收入與收費會員,藉由好的服務吸引使用者使用,如果是付費會員,自然廣告的千擾會少一點,若非會員,則由廣告的收入來彌補這個服務所需的支出。而收費會員這點與Google的免費服務有所不同,但因為除了Blogger以外的網誌服務提供商都有提供熱門網誌排行、網誌分類、搜尋、或是與相簿、個人首頁等結合的功能,加上即使不付費也只是多了些廣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收費會員也是另一種可行的獲利模型。


那除了GoogleBlog服務的提供商以外,其他的廠商又是用什麼方式來獲利呢?接著我們來看YouTube怎麼做。 (雖然說YouTube已經被Google收買了,但我覺得他應該還是影音分享最好的例子)


上面的圖片我們可以看的出來,YouTube現在提供的廣告為互動式廣告與Google AdSense,也就是說,YouTube的獲利模式中,廣告應該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根據Wikipedia中的資料,YouTube估計每個月的網路流量花費高達一百萬美金,而廣告收入估計也達上每月百萬之多。而了靠廣告賺錢外,就維特我的了解,YouTube也與一般的電視台如MTVBBC等合作提供節目(相關新聞1相關新聞2),而這些節目的合作模式為另一種變相的廣告,應也是YouTube的收入來源之一。


而綜觀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Web 2.0 網路分享平台」的獲利模式中,最主要的獲利模式還是來自於吸引使用者使用,並藉由使用者的群聚效應,將這樣的使用族群轉化為廣告收益。套用前兩天看到的新聞,Gartner執行副總裁Alan Weiner說的話:「Google's concept is empowering the consumer...and the consumerization of IT 」 我覺得不只是Google,事實上,看起來所有的Web 2.0服務提供商,都是在加強使用者的力量,並且借此把IT服務消費化,讓廣告商來消費這些使用者所帶來的廣告利益。


所以再讓我們把觀點拉回到我們最一開始的問題,Web 2.0的網站使用者參與度較預期的差,是不是會影響到Web 2.0網站的發展?在我的看法中,是不會的。原因有二:一Web 2.0的分享平台還是依著人性而來的,即使這樣的平台提供了無痛分享的空間,但在這個社會上,本來就是沉默的人居多。而且沉默的人只是不發聲,不代表他們不關心。而第二個原因則是,雖然分享的人不如我們預期的多,但同一篇報導也提到Web 2.0網站的使用流量是增加的,而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在這些Web 2.0的網路分享平台中活動,只要有人潮,就會有錢潮。而事實上,Web 2.0在以分享為號召的網站上,也幾乎清一色是以廣告所帶來的收入為主。是否有足夠的人提供內容?也許,可以的話,他們還希望人來就好,而不要有人提供太多東西來造成主機的負擔哩。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Blogger的游牧行為與Blog的獲利模式

今天看到了一則名為「EC2.0時代來臨 掀起部落客賺錢狂潮」的新聞,報導的內容是有關利用網拍與Blog功能的結合來獲利的business model,對維特我來說這是個新奇的東西,但去查了一下才發現我其實lag很大,網拍結合Blog的功能樂多網誌去年(2006)就推出了,我到現在才發現XD 而這也引起了我對Blog目前的獲利模式有了好奇心,加上我一直很想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blogger的游牧行為(就是搬家啦)。所以就訂了這個題目給自己:「Blogger的游牧行為與Blog的獲利模式」。而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討論的有:
  1. blog現在有哪些可能的獲利模式?

  2. blogger在乎的又是什麼?


而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找了幾個熱門的網誌來觀察,包括無名小站Blogger樂多網誌pixnet,然後去比較了各家的獲利模式,然後把結果畫成了下面這個表

比較了一下上面四家主要的網誌服務提供商,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網誌的提供商主要的獲利方式可說是大異其趣。以下我就一家一家的來分析,而因為我無法找到上面任何一家公司的財報,所以我以下的內容我只能用常理來推測。


以無名來說,很明顯的他的獲利來自於一大堆的廣告,在無名小站中,如果你不是VIP會員,基本上你逛到哪裡都會出現廣告。所以我想無名主要的收入就來自於VIP會員的收費與廣告的收入。而廣告應該是個不小的收入來源,因為一比之下,無名的廣告還真的是無所不放阿XD


Blogger因為有老大哥Google撐腰,在廣告的部份可以說是完全沒有。Blogger只會一直推銷user使用Google AdSense,但使用了之後不只是Google會賺錢,他也會回饋使用者,加上Google AdSense其實可以放在很多地方,所以我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Blogger的獲利模式。而且我個人覺得Blogger只是Google用來吸引使用者的手段,就像我之前在Google Book Search系列說過的,Google就是要把所有的服務都綁在一起,然後所有的服務加起來,就造就了他今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品牌的結果。也就是說,在Blogger這一塊,Google的獲利模式是很特別的,也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模仿的。


而樂多的獲利模式就更有趣了,樂多網誌的獲利方式主要是跟拍賣做結合,他提供了使用者把拍賣內容連結到網誌的內容去,可以讓大家使用自己的blog推銷產品,也可以方便購買者把連結放在自己的blog上跟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想買的東西。我看了樂多的公告後才發現,樂多的所有服務目前都是不收費的(包括拍賣的物件刊登也是免費的),但他們有個但書是如果未來大家可以接受的話他們會考慮收費。換句話說,樂多的獲利來源目前看來就只有廣告收入。但因為樂多有很多地方可以放廣告,而且我覺得把網誌跟拍賣結合是個有趣的想法,而且Y拍都開始收刊登費了,政府也要開始課稅了,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目前應該是很普遍的,樂多以後要把收入的來源延伸到拍賣也不是不可行的。


最後是pixnetpixnet的收費方式其實跟無名非常的相似,但在廣告的數量上比無名少了很多,主要的收入來源我想應該是以會員收費為主。


而除了上面這些獲利模式外,我還搜集到幾種不同的business model,像是

  1. 為特定活動設立的部落格,比方說Lexus的尋找接班人行銷競賽

  2. 幫特定人士提供專屬的部落格與行銷活動並向該使用者收費,比方說ilovesuper

  3. 專為特定族群設計的部落格,比方說Nissan TIIDA使用者的專屬部落格。

  4. 企業形象而設立的部落格,比方說中時部落格

上述的部落格類型也算是眾多獲利模式的一種,但因為獲利對象跟我接下來想討論的「Blogger的游牧行為」無關,所以我們就暫時忽略這些吧。


而讓我們把焦點再轉移到使用者身上,在EC 2.0那篇文章有提到,blogger可以藉自己blog來推銷網拍的東西,我想這個功能可以吸引一些網拍族群跳槽到樂多賣東西。那我就很好奇了,blogger會在乎的功能有哪些呢?又是什麼造成了blogger的游牧行為?

根據蕃薯藤在2006年作的調查(2007的還沒出來),2005blogger最在乎的blog功能是「操作簡易」,其次是「容量大」與「功能多」。而除了功能外,使用者最在意的是「朋友群使用的平台」與「習慣」(如上圖)。而因為我完全找不到其他2006年的統計資料,所以我又到pttblog版隨意的調查了一下,在「推薦blog」相關的文章中,出現最多次的詞是「好看」、「自行設計」、「空間大」;而在「搬家」相關的討論串中,出現最多次的是「可否匯入」、「穩定」、「自行設計」。我調查的方式是輸入關鍵字,然後從2006年一月開始一篇一篇看。雖然很粗糙,但結果倒是跟這一份報告的結果差不多。可見大家最在乎的還是在於「操作」、「空間」、「功能」與「穩定」等議題。


所以我們可以說,大家之所以會選擇搬家,通常就是因為在這些議題的不滿足,比方說無名去年有一段時間就因為連線品質太差而造成一批大搬家的風潮。在這些特性中因為現在大部份的網站都可以使用引用的功能,照片、影片、文字不一定要放在一起,「容量大」這一點未來是不是依然重要?值得我們來觀察。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人還是最難擺脫朋友與自己,所以能不能跟自己習慣的社群有互動,也是blog在使用時很重要的重點。而在RSS如此方便與排面等自主性不斷提高的現在,要在其他的部落格連上自己朋友的部落格也不是難事,要把blog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也不是難事,族群的效應會怎麼改變,也是我們可以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所在。


而大家應該可以發現,看完了上面的資料,雖然對於造成blogger遷徙的習性也算是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因為數據很難找,我還是沒有辦法找出一個很好的理由或是model來証明是哪些因素是對blogger有致命吸引力的,有點小可惜就是了

從OpenOffice看軟體產業的未來

想寫這篇文章已經想了很久了,自從開始使用了很多免費的軟體之後,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未來我們都可以們找到免費的軟體來安裝,那軟體產業該怎麼辦?」加上最近使用了open office之後,對於OpenOffice.org與微軟MS office的競爭十分的有興趣,而在微軟Office 2007Office Open XML成為標準格式後,Office Open XMLOpen Document Format的競爭也變的越來越有趣了,所以我決定花點時間來思考一下這個議題:「在越來越多開放標準的情況下,到底我們的軟體產業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思考了一陣子之後,我有了下面幾個結論:

一、對企業市場:軟體公司會全面改變成以加值服務為主。

二、對個人市場:個人用的付費軟體會走向精緻化,而基礎用的軟體會走向免費開放的路。

三、對一般使用者:一般軟體使用者的自主性會增加,使用者最大的困難也許不再是「找一套好用的軟體」,而是克服自己的惰性去「換一個新的軟體」。


Nicholas G. CarrDoes IT matter」一文中,有一個核心的論點是IT未來會變成一個基礎,變成一個大家都能使用的資源,所以,IT doesn't matter。這句話在當時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我個人不完全同意所有的IT產業都會變成基礎建設,我相信IT will still matter in the future。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問句丟到軟體產業的話,Does IT matter in software industry? 我個人的答案是 對企業級的使用者來說,YES;對個人市場來說,NO而其中的不同在於,個人對於IT的需求較低,而且大家對IT的了解程度正在提高。


Carr說「所有的新技術到最後都會變成標準,有了標準,企業就不能再以這些技術為競爭優勢了。所以IT不再有優勢」讓我們把這句話套進軟體產業,對於個別的IT技術,比方說個人的文書軟體等,這是對的,當每個人都能用office做文書的時候,會打字會排版就變成小兒科了。但對於企業級的軟體來說,這句話就不對了。因為Carr完全忽略了IT不只是一個技術,在Internet的發展下,IT變成了一個環境,變成了一個我們與人溝通的工具,而這個工具的好與不好,關係了企業的工作效率、資訊安全、顧客滿意、交易流程,任何一個地方的改善,都會改變企業的競爭力,如何在適當的時間投入適當的IT,依舊關乎著企業的發展,所以我說,IT does matter


引用了Carr的這些話,我想表達的是,我認為IT會在某種程度上重建社會的基礎,包括軟體產業的發展基礎。在這樣的改變中,不得不提的當然是軟體產業目前大力發展中的SOA,SOA用是一個類似物件導向的概念,把服務變成一個一個的單元,而以XML為溝通的標準。在這樣的發展下,所有的服務會變成都在一個共同的平台上運作,軟體公司所提供的,不再是套裝軟體,而是背後那一個一個的服務。而客戶甚至連軟體都不必買成套的,你可以A功能買張三、B功能用李四。在這樣的發展下,誓必會讓整個服務鏈走向以加值服務為主的形態,軟體甚至是免費送的,就好像是買印表機一樣,有種買墨水送印表機的味道。所以說在SOA的發展下,軟體產業一定會變成在一個共同的基礎(目前很明顯的是XML)上,建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戰場,並幫助企業思考如何在戰場上突破,不只要賣飛彈,還得賣戰略。也因為這樣,企業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形象、如何建立員工的自信、進而提供更完整的服務配套,都是很重要的點。程式設計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覺得,當客戶感受不到那幾秒鐘的差別時,其他那些讓他安心、讓他可以信任的配套,應該會變成各家公司分出高下的主力。


而除了企業級的市場,我之前很少接觸個人的軟體市場,就我目前的觀察來說,我的想法是:「個人用的付費軟體會走向精緻化,而基礎用的軟體會走向免費開放的路。」原因很簡單,當檔案格式出現了開放的標準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小軟體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而企業為了搶攻市佔率,並贏得企業級顧客的信賴,也會釋出一些好用的東西給一般使用者(宣傳效果),所以我們從防毒軟體、防火牆到音樂播放軟體、PDF相關的軟體,只要是有標準可循的,基本上不用愁找不到免費又好用的小軟體。包括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兩大功能:上網與文書處理,在瀏覽器也有好用的FirefoxNetscape等眾多瀏覽器,加上微軟Office Open XML的使用,未來不管最後是Office Open XML還是Open Document Format勝出,我們都可以預期,個人的文書軟體市場也一定是百家爭鳴。而在大家都可以自由的下載使用各種好用的免費小軟體時,企業如果想要靠軟體收費,前提就必須是:「滿足顧客額外的需求」。所以我才會說:「個人軟體的市場會走向精緻化與免費化」。商業軟體如果不是提供非常新非常好用的功能(比方說很好的使用者介面等),不然就是免費。而在免費軟體就能滿足使用者一般需求的情況下,想保有個人軟體市場的獲利,企業應該去思考「要如何讓軟體變成一種「奢侈品」?」的問題,我覺得,唯有讓使用者對軟體的使用產生認同,才能讓使用者對軟體的黏性增加,但在軟體的相關程式很容易複製的情況下,企業最重要的優勢就來自於售後服務了。如何用品牌形象或是額外的服務(比方說介面三不五時就換一換,或是提供其他的plug-in等)來增加認同,是一個很值得軟體公司來思考的問題。


而最後就是使用者本身了,在現在的環境中,使用者最大的困難也許不再是「找一套好用的軟體」,而是克服自己的惰性去「換一個新的軟體」(當然,企業就是得想辦法增加顧客這樣的惰性)。在選擇權慢慢增加,而且看起來是會一直增加的現在,我們對於同一種類型的軟體選擇權比以前大了很多,不要說琳瑯滿目的商業軟體,光是免費軟體就可以讓你研究個半天,像在逛百貨公司一樣,而且用起來的效果都不比商業軟體差。而在許多標準的建立下,可以發展的空間就更大了,我現在最期待的是,在Office Open XML的出現後,我們以後除了MS Office,還可以選擇哪些文書處理的軟體?當所有的文書軟體都支持Office Open XMLOpen Document Format的時候,文書軟體一定會變的像mp3撥放器一樣有越來越多、越來越炫麗的選擇,只要你願意換的話,哈。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OpenOffice.org試用心得

最近因為電腦的很多軟體都換成了免費軟體,open office這個open source的三大計畫之一的軟體也是一定要裝一下的。其實我很久之前就裝過open office 1.x1.x真的是很難用,又慢又不直觀。而現在我下載的是最新的2.2.0版,一開始用的時候的確不太習慣,但因為他很多功能都跟office 2003很像,所以很容易就可以上手了。


最近幾天在一個名為「OpenOffice.org補給站看了很多跟open office的文章,特別是跟教育有關的文章,慢慢覺得MS office是個可怕的東西雖然不可否認MS Office真的好用,但我們真的太依賴MS我們當然可以說「MS的東西就是好用,用他也沒什麼不」,但說這句話的同時,是因為我們有學校的授權,是因為我們有辦法使用盜版,但是窮人家的小朋友呢?我們不能從小就灌輸小朋友盜版的觀念,但這個社會的價值卻容易讓他們覺得沒錢買商業軟體是丟臉的行為,這樣對嗎?


我覺得XP的獨霸目前是沒辦法的事,而且Windows通常買電腦會送,倒也還不是個問題。但office的獨霸就很可怕了。在講究數位生活的21世紀,如果我們提倡使用盜版,那未來的產業就會很慘。因為在什麼數位化的世界裡,複製傳輸都太過容易,如何建立著作權體系是很重要的,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各個產業都會遭殃但如果不提倡盜版,等我們畢業沒了校園的授權之後,就等花五千多塊去買一套office家用版(2007家用版定價5390,我的天阿,真的好貴!


之前看到了有關台南縣教育局在推行自由軟體的討論串,才發現原來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的思考這些問題,而且他們已經努力很久了!也才了解到自己其實一直都活在一個被商業霸權欺壓而不自知的溫室裡,怪只怪一直以來都被家人與學校保護的太好,到了要畢業了才了解到在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原來是這麼的被制約著。


在看了幾天的文章後,我也算是有被這些人的精神感動到啦,所以我裝了這麼久open office,也是一直到這幾天才真的用心的去了解他的功能。而事實上用習慣office 2003之後,要轉換到open office真的不難,操作方式阿什麼的都很像,就只是介面差office 2007比起來更是差了一大截)。但因為他是免費的嘛......要求一個免費軟體去跟一個商業軟體比,其實也不太公平。


而這兩天用了最多的還是writerimpress在使用writer的時候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進入障礙,跟word真的超像的。而impress一開始就真的不太習慣,特別是他有些功能跟MS office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樣(比方說列印講義),一開始還真的得花點時間了解一下,但上手後就沒什麼大問題了。但動畫部份表現impress的表現卻實比較呆板了點,內建的背景範本比較陽春。要比較的話我還是得說MS Office確實表現的比較好。但這問題就回到了上面提過的,別忘了,open office是免費的!


open office最值得推廣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他的檔案是開放格式而且跨平台,還有免安裝版可以用文件檔案更只有MS Office的一半,程式也只有一半的大小,而我最喜歡的功能是他可以直接匯出pdf匯出品質還不差,速度又快(比acrobat快多了!)。而且open office其實也可以開MS的檔案,不過開MS的檔案排版跑掉,這一直是個無解的問題(因為MS Office不是開放格式...XD,也是open office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但除了這個缺點以外,我還真的沒發現什麼大缺點


以上是維特我使用open office幾天後的小心得,改天有新發現在PO出來跟大家說,歡迎大家一起來使用這個軟體喔!我個人覺得,open office會慢慢的跟火狐一樣變成一套大家熟悉的軟體,上禮拜看到一個數據,IE在歐洲的市佔率已經降到七成以下了,照這個情形看來,應該是只會再往下掉不會再往上升了吧?!而在上禮拜才發現MS office 2007Office Open XML格式已經在去年底通過成為開放格式後,我覺得接下來open officeMS office之間的消長也是很值得觀察的一個重點喔。


Open Office相關連結:

官方網站:http://www.openoffice.org/
 中文版:http://zh.openoffice.org/
中文討論區:http://ooo.tnc.edu.tw/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GoogleBookSearch系列【後記】

很明顯的,我的這個系列文章並沒有很深入的去討論一些法律面、道德面等的問題。甚至也只有把範圍鎖定在Google、美國出版商、美國圖書館、OCA這幾個團體的身上。

事實上,Google Book Search是個全世界的計畫,但與美國相同的,在各個國家,Google也是支持者與反對者都有。而且這個計畫也不是只有美國大廠在投入,大陸的百度也有進行同樣的數位化工作,而百度並沒有加入OCA組織,未來會怎麼變化也是件有趣的事。

另外還有一個爭議是歐洲很擔心Google與美國廠商大量數位化英文出版物會造成國際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我覺得這也不是不可能,特別在我們說21世紀是中國人世紀的現在,我多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用中文阿XD

如果大家對這些議題還有興趣的話可以去Google一下囉。

GoogleBookSearch系列(完)【維特觀點】

【維特觀點】
天阿!一個不小心就寫了這麼多,果然用中文寫廢話就會多一點XD。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的看法,內容也許過於膚淺,但大家就加減看一看吧。

※對圖書館與大學組織
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圖書館來說,館藏電子化是一件不得不為的工作,數位化的好處,我想不用我多說。光是易於儲存、不佔空間、易於管理等優點,就可以讓圖書館管理員不顧一切的投入數位化的市場了。(如果大家對數位化有興趣,可以看這一篇紐約時報的專欄<Scan this book>,寫的很好喔!)

但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除了技術,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了。因為Google與圖書館所簽的合約都是高度保密的文章,所以我無法找到相關的內容與數據,但我相信,Google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有提供金錢上的資助,加上Google強大的技術與其他的資源,對圖書館而言真的十分的吸引人。

但如果我們把open content的問題考慮進來,事實上開放資源才是對全體人類最好的。就好比現在我們大家都被Windows與Office限制住一樣,我們可以去想想微軟靠Office這樣的技術綁住了我們多久?而我們損失了多少錢在這個軟體上?現在有不少機構在推行OpenOffice,長期來說這是件好事,但我們現在卻也必需花更多時間去改變與適應,而這樣的社會成本其實是不太必要的。而Google其實正在做一樣的事,如果有一天絕大多數的數位內容都被Google綁架的時候,要求開放的聲音一定不會斷的,但社會卻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轉換平台或是轉換使用習慣,最大眾利益來說不是件好事。而圖書館與大學們身負著教育的責任,實在應該多想想這個問題,到底選擇讓Google綁架自己的館藏是不是明智的選擇呢?

※對Google
我一直都覺得Google是個好公司,我也非常喜歡這個公司提供的許多服務。但在Google Book Search的計畫上,我很訝異Google居然沒有加入OCA的陣營,而是選擇使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這個數位化的計畫。其實看到這一段我有點小失望。我不知道Google掃描後的檔案最後到底能不能跟OCA的檔案整合(理論上應該是可以),如果有一天Google回心轉意的時候,希望他可以考慮一下把所有的資料跟OCA共享,因為我支持open source,哈。

而Google在數位化的工作上的態度倒是讓我很欣賞的,有人說Google在數位化這件事上是 ”archive first, ask legal questions later“,雖然引發了很多爭議,但我覺得這樣不怕死的企業是有必要存在的。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舊有的社會的體制無法跟數位化的世界結合的很好,而大家正努力的在嘗試著一個新的社會體制,這一仗還很長,偏偏我們都得活下法,所以就得有人先衝、有人先垂死爭扎,然後有人很幸運的存活,最後變成一個平衡。這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人類生存的法則,商場亦然。我們只是剛好,生活在這個實體化與數位化大變遷的時代,而Google是戰場的前鋒,我們是看戲的小兵。

※對出版商
對出版商來說,Google Book Search固然可惡,任何人在賺錢的機會被搶走的時候都是會不爽的,這點並不叫人意外。但出版商更該想的是,到底在數位化的世界中,他們要怎麼自保並且發放自己的心胸去面對新的市場?人總是不喜歡改變的,也沒有人會想到,為什麼原本運行了幾十年幾百年的法則,在這個數位化的世界中會無法運作?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無聊去寫一堆文章跟程式,出版業跟軟體業怎麼辦?

為什麼做唱片、重製音樂會變的這麼容易?那唱片業要怎麼辦?

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電腦來當DJ?當大家樂此不疲之後,廣播業要怎麼辦?

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問題,但在數位化的世界中,卻還有太多太多的問題是我們目前無法解決的,當然,我相信各產業中也是有很多廠商努力的在找尋一個可以生存的利基,在這個使用者特性很難捉摸、科技資訊爆炸、就連資產都變成了一個看的到摸不到的PDF檔的時候,出版業要怎麼找到一個生存方法?

改變吧!跳出原本的思維,去當那個衝鋒陷陣的將軍,而不要把這個世界拉回永遠回不去的過去。

※對一般使用者
在這場數位化的戰爭中,使用者無疑是唯一的獲利者。我們要感謝數位科技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權。但我們也要同時保持那個好奇的心,我最近最大的心得就是,這個網路上有太多好東西了,而且都不難找,很多廠商在想辦法討好消費者,所以提供了很多好東西給我們免費使用。只要花點時間去找就會有很多寶貝的。

只是Google的堀起也告訴了我們,我們需要找個方法去解決資訊過多的問題。在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新資訊產生的同時,在搜尋引擎隨便打一打就是幾千筆資料跑出來的同時,我們要怎麼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怎麼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在享受Google等科技公司給我們很多方便的同時,想想怎麼讓自己不要被這些方便給淹沒也是很重要的事喔!

(完)

GoogleBookSearch系列(3)【Google vs OCA,開放與私有之爭】

【Google vs OCA,開放與私有之爭】

故事來到了第三段,維特我想討論的是,在Google Book Search的計畫之外,Google其實有一個最大的競爭者OCA(Open Content Alliance),OCA是由Internet Archive與Yahoo!共同提出的出版物數位化組織。OCA和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都是致力於將現有的實體出版物數位化,但OCA和Google Book Search最大的不同在於
1. OCA只對不具有版權的出版物進行數位化;
2. OCA的成員數位化後的成果會集中在一起做為全體人類的資產,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而Google的資料則是Google私有的資源。所以這兩個集團間的爭議就好像是Open source跟商業軟體的爭議一樣,到底這些數位化後的資料該屬於誰?

在這場戰爭中,事實上Google並不孤單,有越來越多的大學與圖書館加入Google Book Search的行列,引用密西根大學校長Mary Sue Coleman的話:”We provide solutions for our future, and I believe this venture with Google is one of the best answers we have to sharing knowledge on a global plane."從段話我們可以發現,Google憑藉著他強大的搜尋能力與資料處理的技術贏得了不少團體的信任,進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團體選擇投靠Google Book Search的數位化行列。

而OCA就更熱鬧了。基本上,我們在數位化(digitalizing)的世界裡,所有的圖書館、大學、出版商、作者都是中間人,他們都有權利選邊站,但科技廠商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除了Google以外,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廠都選擇投靠OCA,包括Yahoo!、MSN、HP…等 <詳細名單>。這就好像是Windows與Linux之爭一樣,只是這一次,微軟的MSN在完全打不過Google的情況下,變成了打擊對手最嚴厲的角色之一。哈,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總會想,微軟要不要考慮也open source一下XD,當然,他不會這麼做。

而讓我們把話題回歸到OCA與Google的競爭本身,讓我們引用OCA方說過的話 “We want to digitize all human knowledge...and we can't risk having it privatized.” (Doron Weber, an executive of 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OCA的理想-「建立一個大眾共享的知識系統」。沒有人會否認建立一個全世界共用的電子化圖書館是件美妙的事,但在我的看法中,這中間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各陣營間的角力,要把所有的知識數位化並不難,難在人心阿…。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下是我個人不負責任的想法,Google身為一個網路服務的提供商,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感受到Google想要改變世界的野心,大家可以仔細想想,Google有多少的東西是可以共享共用的?而這些東西,是Google搜集了許許多多的index所建立起的王國,這些數位化的出版品當然也一定是index的來源之一,我個人認為,Google不願意公開這些數位化檔案的原因也許有:
1.OCA所建立的標準不見得能符合Google建立index的需要,
2.Google不希望自己建立的資料外洩,
3.Google更不會想讓人知道Google這些工程師都在思考著哪些天馬行空的東西。
4.Google有自信靠自己來完成這個壯舉。

基於上面這些需求,Google當然選擇自己來創造digital content的格式了。而對於其他的廠商如Yahoo!、MSN來說,他們因為起步較晚,要競爭過Google看起來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他們又希望打擊Google,所以他們自然也就放棄自己發展的念頭,轉而向OCA靠攏,當老二以下加起來都打不過老大的時候,其他人沒有理由不團結阿。

但值得高興的是,OCA並沒有只執著於打擊Google,OCA與O'Reilly等出版商團體正合作的建立一套符合社會大眾利益的數位分享模式。但這就像是音樂工業吵的火熱的DRM議題一樣,到底怎麼做才能達到出版商、社會大眾、資訊提供商、還有其他相關人事的最大利益?這是個大哉問,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一點意見,以後再來談吧!

好了,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堆,最後就是我的總結了。下一篇,我們將討論維特我對這件事的【維特觀點

GoogleBookSearch系列(2)【Google與出版業的兩造觀點】

了解了Google Book Search的基本概念之後,接下來,我想要來談一下Google與出版業的兩造,在這個議題上各自題出了什麼見解,而爭議性又在什麼地方。

【Google與出版業的兩造觀點】

以下是2005年AG對Google侵權所做的指控
•Google is a commercial, not a charitable, enterprise.
•Google is scanning entire books, not just “fair use snippets.”
•It’s not just public domain books.
•Out of print doesn’t mean public domain.
•Authors (and the Guild) aren’t opposed to making their works searchable online with a proper license.
-Authors Guild <詳全文>

從上面的指控中我們不難看到,事實上AG的指控不外乎兩個重點
1.如果說Google在Google Book Search上刊登廣告並獲得廣告收益,為什麼可以不分享給作者?
2.Google為什麼可以在不經過出版業者與作者的同意下,就對具有版權的書籍進行掃描呢?

OK,所以重點就在於「錢」的議題上,那我們就要接著問,「Google怎麼說?」。在廣告收入的質疑中Google是這樣說的:

“Google Book Search offers links to popular booksellers from whom you can buy the books you find. Booksellers don't pay for us to include their links, and we don't make money when you buy books from them. We do earn revenue from user clicks on the contextually targeted ads that appear, with publisher permission, on some Google Books pages, and we share this ad revenue with those publishers.”- Google Book Search- News & Views

也就是說,Google認為他們並沒有直接從Google Book Search中獲得任何的收益,他們只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可以更輕易的找到他們要的書,而真正賣書而獲得收益的是書商,而非Google。而Google確實有從使用者的點擊中獲得廣告收入,而Google也是有跟這些同意刊登廣告的出版商分享收入的。簡單來說,Google認為自己並沒有從書本上直接得到任何的收入,真正賺錢的還是出版商跟書商。

那面對第二項的指控,Google的說法又是什麼呢?Google說:

“The "fair use" provisions of U.S. copyright law (USC 17 107) describ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omeone may copy a work without the copyright holder's permission, like recording a TV show to watch later or quoting from an article in a blog post. Fair use is designed to safeguard copying that doesn't harm people's incentive or ability to produce and sell creative work, including books. We have carefully designed Google Book Search to make sure our use of books is fair and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law.”- Google Book Search- News & Views

所以說,Google認為他們掃描這些電子書是基於合理使用(fair use)。就好像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拷貝電視上的節目或是引用別人的話一樣,Google只是把書中的一部份內容分享出來(而非所有的電子書),而掃描完放在Google資料庫中的檔案,因為沒有公開、也沒有獲利,所以是合理的使用,並沒有侵權。

但版權部份的爭議就在於,我們可以說Google掃描一本書是合理使用,那掃描一千萬本呢?這些書之間全部加在一起,不可能沒有任何的利益吧?而如果有的話,Google到底要怎麼跟出版商和作者們分享?而我們又該怎麼界定Google到底有多少利益是來自於Google Book Search? 這中間有太多複雜的問題糾葛在一起,也就無怪乎這個議題一直到現在還是處於難分難解的狀態了。

綜觀兩造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出版商目前正因為數位化的問題而面臨了很大的轉變。從AAP所提供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出版業從2002-2005三年中,大多數類別的書籍的銷售量都是持平甚至是負成長,但E-Books的部份卻分別有160.5%、53.1%、44.8%的成長,複合成長率更高達81.5%(平均成長率為4.4%)。這意味著雖然目前的讀者雖然還是以實體書為主要的閱讀工具(E-Books的銷售量事實上還在1%以下),但電子書無疑是支潛力股,Google的電子化在目前看起來雖然危害不大,但長期來說,也是個不能忽視的點。加上最近Google賺了這麼多錢,根據上個星期的新聞,Google今年(2007)第一季的獲利又成長了68%,達到1 billion(去年同期為592 million)。這些錢,都是Google這些各式各樣的服務在經過Google神奇的mash up之後的效益,Google Book Search既然是其中的一環,出版商自然也是想來分一杯羹的。

而對於Google來說,在這場爭議中Google雖然是目前的主要獲利者,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發現Google並不承認他在這個服務中有獲利,一來是不想跟別人分享利益,二來是Google也不會想要觸法,美國的法律罰金總是多的嚇人。除此之外,Google也積極的拉攏出版商、作者、或是其他的相關人員。這點我們從Google Book Search的首頁中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裡面滿滿的都是一些稱讚Google的言論,而Google也很巧妙的把反對的意見放在一些很隱密(比方說某一個頁面的最後兩行,字體還比較小一點XD)的地方,當我不小心點到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有趣。而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可以說Google在做「他們認為對的事」,但在目前的法律基礎上,Google是比較站不住腳的。當然,目前的法律是否適用於數位內容?版權的規範是否合理?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維特我這學期上的課有一堂課剛好就跟這個有關,改天再來針對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吧!

(未完待續,下一篇,我將會跟大家討論有關【Google vs OCA,開放與私有之爭】)

GoogleBookSearch系列(1)【什麼是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

因為今天剛好寫完了一篇有關Google Book Search的paper,加上最近幾天為了這個paper花了不少的時間找資料,所以趁這個機會,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維特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吧。


【什麼是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

首先,讓我花點時間來介紹一下什麼是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2004年12月,Google與幾所有名的大學與圖書館發表聯合聲名,宣稱他們要開始一個名為Google Print的計畫 (這個計畫在2005年十一月改名為Google Book Search Project),預計在十五年之內將超過一千五百萬本的書本掃描建檔,並提供所有的Google使用者進行查詢。

而Google Book Search的運作方式,我畫了一個簡單的圖來說明:
【大家也可以自己試試喔!!】

 

在使用者在輸入檢索的資料之後,除了最基本的搜尋結果之外,Google還會依照你所輸入的資料產生相對應的廣告,而廣告的內容通常就是Amazon.com或是BN.com等網路書店中訂書的資料。而除了網店書店的訂書資訊外,如果這本書有任何一個圖書館有收藏的話,Google也會提供圖書館的連結方便你進行借閱的工作。在這部份我們不得不佩服Google,他總是能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適當的連結。

而當你點選了書籍的連結後,Google則會依照這本書的特性提供三種不同的書本內容:Fill View、Limited View、Snippet View。這三種畫面的說明如下:

Full View:full view顧名思義就是你可以預覽這本書的所有內容,也可以自由下載這本書的pdf檔。而這類的書籍通常是版權已過期或是不完整的掃描資料。

Limited View:limited view則剛好跟full view相反,使用者只能看到書本的部份資料,與網路上一般提供的預覽不同的是,Google讓你看到的不是「前幾張」或「前言」等預覽資料,而是這本書的很多片段。比方說你會看到P.1-P.5然後隱藏P6-P50,接著你又可以看到P51-55,而P56-100又被隱藏,以此類推。

另外,不管是full view還是limited view,使用者都可以在左側看到該本書其他相關的資料如出版商、章節名稱、購買這本書的連結、甚至是搜尋這本書的內容等功能。而當我們點選more about this book的時候,就會進到了第三種連結-snippet view。

Snippet View: snippet view提供的東西跟amazon.com等網路書店提供的東西類似,就是這本書的相關資料,如ISBN、作者、出版社等。但因為Google Book並不提供實體書籍,所以你無法購買,但你可以從Google所提供的連結中進行訂閱或是借閱的動作。

【維言】:snippet view另外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在snippet view的頁面中除了提供書籍的基本資料、推薦書單、相關書本等大家都有的連結外,Google還提供了相關scholar paper的連結與書籍中出現的地點資料,這代表了Google已經將Google Book Search與Google Scholar、Google Maps的功能進行了整合。我一直覺得這是Google不願意加入Open Content Alliance(OCA)的原因之一,天曉得他下次要把Google Book Search跟Google的哪個功能綁在一起?而如果把這些index都公開的話,Google不就沒有秘密了嗎XD

看完了上面的簡介之後,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到,這個計畫對我們一般使用者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服務,我們可以從網路上利用Google強大的搜尋技術找到我們需要的書,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服務來訂書或是借書,甚至是直接download沒有版權的書籍。但因為Google執行這像計畫並沒有獲得出版商的授權,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AAP))與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 (AG))分別在2005年的九月與2005年的十月對Google提出侵權的告訴。自此,Google與出版商之間的爭議到現在都還沒停過。

以下,我整理了一些Google Book Search近幾年來的發展年表,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囉!!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說明【Google與出版業的兩造觀點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最近愛上了免費軟體

這篇也是改編自另一個blogger的文章「我要開始丟棄所有的付費軟體了!!」,不過除了原本的小軟體以外,我今天又發現了另一個非常好用的PDF合併文件軟體「PDF-ShellTools」,大家可以去試試看囉!!

==============本文開始==============

自從前兩個禮拜電腦爛掉之後,一方面是所有備份的安裝檔都中毒了,一方面也是想說要畢業了,無法再靠學校的授權過生活,加上自己不想付錢買軟體,用盜版感覺又有點沒品。所以開始到處找了一些免費的小軟體來替代,用到目前為止都用的很開心,滿意度也不下於使用大廠的正版軟體。

下面整理了一下我電腦裡目前有裝的軟體,基本上除了office找不到替代品以外(我個人還是用不慣open Office),大致上要用的軟體都找到的免費用好用的替代品。


※ 防毒軟體 - AntiVir Personal Edition ClassicDownload

小而美的防毒軟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掃毒能力不輸大型的防毒軟體,不過只有防毒的能力,不具有防火牆的功能。(因為是免費的嘛...)


※ 防火牆 - 費爾個人防火牆 3.0 Download

這是在AntiVirus版大家很推的防火牆軟體,用到目前為止的感覺也很不錯。


※ 瀏覽器 - Firefox 2.0.0.3 Download

我一直都是火狐的愛用者,列出來只是因為他符合標準,至於他的好用嘛...太多了...省略XD


※ 音樂播放器 - Jet Audio 7.0Download

哈,我不管是看DVD或是聽mp3都是用jet Audio,不過這純粹是因為用習慣了,而且用Win DVD或是Power DVD...我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差。不過我是木耳,對視覺的要求也不太高就是了@@")


※ PDF Reader - Foxit Reader 2.0Download

用了他之後,我完全不想換回Adobe了,Adobe Acrobat Reader雖然也是免費的,但是每次看pdf都要開老半天,又比較佔資源(約30MB)。Foxit Reader開pdf像在開NotePad一樣,快又有效率,而且只有3MB,我個人強力推薦!


※ PDF Maker - PDF ReDirect 2.1.11Download

這個軟體會在你的電腦裡安裝一台PDF ReDirect的印表機,不管是任何的檔案,是要能印的就可以轉成pdf,轉出來的效果跟Acrobat一模一樣,而速度比Acrobat快了非常非常多,一百頁的檔案,從頭到尾(從按下列印到轉檔成功)不用一分鐘就轉好了。最重要的是完全不佔空間,跟Acrobat(約500MB)這個龐然大物比起來好多了。不過這個軟體無法加密(付費版可以),功能介面也都比較陽春,但夠我用了。


※ PDF合併軟體 - PDF-ShellTools 1.ODownload

因為陽春版的Foxit Reader不支援合併pdf的功能,所以今天就上網找了一個名為PDF-ShellTools的軟體,一試之下,我真的完全被他的速度嚇到。我合併了三個加起來大約一百二十頁的paper,總共加起來花不到一秒鐘,幾乎是在我按下確定的同時就完成了。用Arobat的話匯入少說也要等個幾秒鐘,而這個程式超小,支援中文,功能又強大,推薦大家試試看!


※ 壓縮軟體 - 7-Zip 4.42Download

這也是一套小而美的壓縮軟體,雖然跟Winrar比較起來7-Zip在壓縮的速度上還是略遜一籌,但因為7-Zip是不用錢的,所以勉強還是可以用啦。而且在美國上課我深深的體會到,用rar其實是很不禮貌的。因為用rar是商業軟體,所以基本上還是以zip為主,這跟在台灣習慣用rar來交換檔案的方法很不同(大家都用不用錢的用習慣了Orz)。而且其實7-Zip還是可以解rar,所以就算別人傳rar給你,你還是可以用。

跟隨身碟病毒說掰掰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說自己的電腦怪怪的,用左鍵無法直接開啟我的電腦中的磁碟機。如果大家發現了這個狀況,別懷疑,你的電腦一定是中了最近很流行的隨身碟型病毒。而因為維特的電腦之前也不小心中了這種毒,所以順便整理了一些簡單的解決方法,大家可以試試囉。

病毒執行的原理:
隨身碟型的病毒主要的傳染方式是在你的隨身碟中加入autorun.ini,並且加上一個名為setup.exe的檔案,當你插入隨身碟的時候,autorun.ini就會自動執行setup.exe,而這個exe檔就是病毒。而偏偏XP裡有內建autorun的功能的,所以這個毒很容易被忽略,就在我們很開心的把隨身碟插入電腦的同特,你的電腦就中毒了。

維特的小建議:
我個人強烈的建議大家把系統的autorun功能關掉,而關掉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執行懶人包中的"testauto_beta.bat"。這樣隨身碟病毒就不會這麼不輕易的就發作了,當然,每次插入隨身碟前記得給他掃個毒,這也是很重要的。

廢話不多說,下面是一些對抗隨身碟病毒的小秘方,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就放心的下載吧,裡面的連結都是沒有毒的。

1. 隨身碟病毒懶人包
這是之前在網路上找到的懶人包,大家可以直接下載這一個檔案,裡面有兩個bat檔。先執行testauto_beta,他會先幫你把隨身碟病毒的autorun.ini停掉(但不能解毒),如果你在c:/autodir中出現幾個*autorun.txt,就表示你應該是中了隨身碟毒沒錯。而執行完testauto_beta之後,你的磁碟機也就可以暫時用左鍵開了(只是暫時喔!)。這個時候,你可以執行FixUsbVirus2,這是專殺隨身碟病毒用的,用完記得重新掃毒一次,應該就OK囉!

PS. 其中testauto_beta程式作者為meletor@bbs.ptt.cc與junorn@bbs.ptt.cc,謝謝這兩位版友的用心^^

PS2. 前兩天看到junorn版友更新了testauto的檔案為更強大的delautorun,大家也可以下載來試試看囉!


2. 熊貓防毒線上免費掃毒工具
這個掃毒網站的功能還蠻強大的,而且掃毒的速度很快,不用一直更新,也不用佔記憶體,我個人覺得他的介面也蠻好用的。
大家在使用完懶人包後,我建議大家都上網去掃一掃自己的電腦,然後用自己的防毒軟體再掃一次。因為有時候病毒就藏在你的防毒軟體中,本機的防毒抓不到這個病毒的。

3. 熊貓燒香的一些解毒法
因為維特的電腦之前中的就是熊貓病毒的變種,所以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如果大家中的毒也Whboy.worm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連結。

什麼是熊貓病毒金山毒霸掃毒程式 手動解除熊貓病毒

新站開張!!!

前兩天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感覺花了太多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逛逼、聊天、看八卦上,有點小浪費時間。我算是個重度的網路使用者,每天至少花七八個小時(應該不只XD)在網路上,每天都在獲得很多的新資訊,卻總是沒有好好整理,或者說,看過就懶得整理了。卻也因為這樣,總是在想用某些資訊的時候忘了自已到底把東西整理在哪裡。加上自己很少把看過的東西有系統的整理過,每次都是到了要交報告或是有人問到的時候,才會想把腦袋中的資訊重新排列組合。

總覺得這樣的生活有點沒效率,看了這麼多的東西,卻沒有好好的整理,真是枉為一個資管人。

所以我決定開這個blog,這個blog定位在閒暇之餘的資訊整合,也就是我會不定期的把一些看過的資料或是新發現的資訊科技、新服務放到這個blog中,當然,我還會加上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跟發現。一來是幫自己把腦中的資訊整理好,二來是做一下資料管理,當然,如果有同好喜歡看這樣的內容,我也是個很樂於跟大家分享的人。

不過先好喔,既然是我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喔!!大家如果不同意的話可以來跟我討論,但是我不愛吵架,所以不要跟我爭辨XD....而如果大家未來會有需要轉錄或引用的話就隨便轉吧,但請記得把我的BLOG連結、作者跟出處一起轉,隨便尊重一下就好,哈。

就這樣啦,希望這個BLOG可以長長久久~!! 歡迎光臨!!